黄群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立足新发展阶段,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角度进行了系统部署和谋划,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机制保障。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更加突出问题导向,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和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各类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还需进一步激发,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发展新动能还亟待加快塑造,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城乡区域发展还需进一步协调,绿色发展还不充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还有突出短板,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还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需进一步提升,等等。因此,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针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健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要求。
针对我国市场体系不健全和市场发育不充分,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一方面,《决定》提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看,要深化使命导向的国企国资分类改革,着眼增强国有经济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推进重点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看,要加快推动民营经济专门立法,聚焦民营经济面临的市场准入、融资、拖欠账款等突出问题,立足推动民营经济和其他各种所有制经济一样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
另一方面,《决定》提出推动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和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进一步畅通国内市场大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这要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以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要求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最终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体制机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要着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推动地方探索招商引资新路径、新模式,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持续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持续完善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市场准入、信用监管等制度,夯实市场经济的法治保障,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提升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的质效。
针对我国创新能力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通过健全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和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一方面,要健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首先,《决定》创造性地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以技术成熟度为维度,要求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其次,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再次,要完善发展服务业、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最后,要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针对能力缺失型、能力破坏型和能力响应型等各类产业安全问题,要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
另一方面,要构建支撑全面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制度体系。《决定》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教育改革方面,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育模式,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针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赢得战略主动的新要求,通过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形成以开放促改革的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要求我国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推动改革与开放互促互进,进一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决定》围绕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等重点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要求深化外贸体制、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求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和城乡差别较大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助推发展过程更加平衡协调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决定》要求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强化国土空间优化发展保障机制,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另一方面,《决定》提出,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要求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同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
针对绿色发展不充分问题,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走出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是高质量发展过程平衡协调的必然要求。《决定》围绕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一系列改革举措,要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具体而言,要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围绕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要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
针对收入差距较大和民生保障方面的突出短板,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享发展,推动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决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围绕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推进收入分配、社保、医药、养老托育等重点领域改革。尤其是针对收入差距较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均偏低,进而制约消费能力,这个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求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立足“提低、扩中、调高”,提出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不断缩小收入差距,持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另外,《决定》围绕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对实现共享发展,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将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全面深化改革名家谈》(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