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份对于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可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毫不动摇地扩大开放,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始终都是密切关联、相互协调、高度统一的。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坚持与世界同行和时代同步的伟大征程上,在国际力量对比持续改变、世界格局深刻调整、中国与外部世界双向互动愈加广泛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努力做好进一步扩大和优化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必须始终坚持政治、经济、人文三大领域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
扩大和深化政治领域对外开放,促进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互学互鉴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我们,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包括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也包括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实现这些任务和目标,必须在政治上加强同外部世界的沟通交流、对话协商。简而言之,就是要不断加大和深化政治领域的对外开放。所谓政治领域的对外开放,就是持续拓展中外高层交往的机遇和渠道,积极打造符合中国自身需要的对话平台,努力发挥元首外交的特殊引领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政党、政府、议会对外交往的协调与配合,注重形式与内容、动机与效果、内外影响力的有机统一。必须把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当作始终不渝的核心任务,让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为人类社会作贡献的不变初心,为天下共知;让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既惠及本国也惠及世界成为国际共识。
不断扩大和深化政治领域的对外开放,就是要在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主动借鉴人类社会在政治领域积累的所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变革求新的先进属性和开明开放、锐意进取、合作包容的时代特征,破除西方敌对势力制造的关于中国封闭、倒退、僵化等污蔑不实之词;就是要让“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以自身变化影响世界,世界因深刻改变而影响中国”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主旋律,成为推动人类文明不同形态互学互鉴,进入共同发展持久和平的动力源泉。
扩大和深化经济领域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合作水平,引领全球治理与治理体系改革
当今世界正处于力量对比和战略格局深刻变革、不同发展理念与模式博弈加剧的动荡期,但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方面仍相互依存,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仍彼此借助。经济全球化虽遭遇许多挫折,但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停滞。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若要切切实实实地实现这“两高”,必须矢志不移地建设开放型的中国经济。因此,《决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当前,我国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连续多年位居第一的货物贸易大国,同时还是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存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已取得显著成就并且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完善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经济体制,打造高水平对外合作的运行机制。
第一,必须主动对接更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大幅度提升对外经贸活动的档次与水平。譬如,加速推进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协定,推动欧盟尽快启动中欧双向投资协定批准程序,引导已经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发挥更大作用,等等。
第二,必须进一步扩大自主开放。譬如,坚持办好高质量的上海世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北京)服贸会、夏季达沃斯论坛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商品推介会和贸易洽谈会;主动而有序地扩大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度,尤其要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单边开放度;坚持不懈地为外资进入我国、外企在华运行创造良好环境;等等。
第三,必须大力推进和提升中国与国外合作伙伴的自贸区建设。譬如,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推动中国与韩国、中国与新加坡、中国与巴基斯坦等国自贸区升级提质,积极探索建立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中亚以及上合组织自贸区的可行性,等等。
第四,必须持续推进面向全球的国内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建设。譬如,进一步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大开放格局;加速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全方位多层次合作,让香港、澳门在我国经济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发挥更大的独特作用;持续拓展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等等。
第五,必须建立健全合乎国际规则的国内机制和体制。譬如,在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时,建立和完善跨境金融服务体系,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等。
在努力做好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自主性开放的同时,要积极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坚持反对国际经贸领域的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和保守主义;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治理体系改革,通过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遏制并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断链”“脱钩”行为,粉碎它们在经济上遏制和围堵中国的“小院高墙”图谋;要通过完善和改进“一带一路”共建机制,开拓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新局面,将绿色之路、数字之路、创新之路、科技之路、廉政之路、健康之路等新理念,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使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同时为全球经济进步、全球经济治理注入不可替代的正能量。
扩大并深化人文领域对外开放,提高对外传播水平,塑造可亲可敬的国家形象
中华民族是拥有5000余年悠久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占有特殊地位的伟大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以先进理论体系即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为本国人民谋福祉又为人类进步作贡献的伟大政党。当代中国的道路选择、制度设计、社会治理与成功经验,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新贡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新选择。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应在当今世界享有不可诋毁的声誉和威望,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拥有不容置疑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全面复兴的伟大目标、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试图在国际事务中维持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和平崛起不断加速、国际影响持续上升深感恐惧。贬低中华文明、抹黑中国共产党、诋毁中国社会制度的恶意宣传花样翻新,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在当前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和紧张的大背景下,如何对外传播中国声音,如何对外塑造中国形象,事关当代中国的软实力建设,事关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积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努力创新中国叙事方式,全面冲破西方话语霸权,在国际上塑造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制度开放开明、包容合作、积极进取的良好形象,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对此,《决定》指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问题。2013年12月,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即已指示全党:“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民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我们:“对那些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要及时予以揭露和驳斥。做这项工作,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面对目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的复杂形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对外传播的重要精神,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对外传播工作,不断提高对外传播质量,改善中国国际形象和处境,指明了前进方向和目标。我们要全面总结经验、认真查找不足,努力补齐人文交流中的短板。要继续发掘国内外两种资源,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高校、媒体、智库、文化艺术团体、各类民间组织开展对外人文交流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人文交流领域的对外开放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彼此配合、相得益彰,使人文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形式更加多样,手段更加灵活,内涵更加丰富,效果更加显著,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体布局,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
来源:《将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全面深化改革名家谈》(作者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