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曲折发展
文艺界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映射到史学界、文艺界、哲学界,进而扩大到政治领域,形成思想文化领域广泛的、大规模的政治批判运动。1966年至1976年十年期间,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正常秩序被打乱。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方针受"左"倾影响,出现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错误,很多文物古迹、经典书籍遭到红卫兵的破坏。值得庆幸的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护下,一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幸运地存续。
1.“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主要体现在文物考古的保护和中医药的传承上。
第一,开展了一些新的文物考古、发掘工作。1967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图书的几点意见》之后,破坏文物的现象基本得到制止。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关怀下,一些重要的文物得到保护,并积极进行文物考古工作。其中突出的有:1968年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满城县发掘了中山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的两座古墓,出土2800多件随葬品。内中有第一次发掘出来的两套“金缕玉衣”和制作巧妙的“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1972年在长沙市马王堆发掘了一座西汉早期墓葬。1973年对马王堆第二、三号墓进行了发掘,获得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出土的帛书,共有12万多字,大部分是已失传一两千年的古籍。1974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西汉前期的两座墓葬中,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已经失传1000多年的《孙膑兵法》等竹简4000多枚。1975年7月10日,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发现一处总面积为1.26万平方米规模巨大的秦代陶俑坑,试掘发现了216个武士俑,出土和未出土的武士俑约6000个,排列成一个完整的军阵场面。其后,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对大同云冈石窟进行了修缮,举办了出土文物展览,组织到十几个国家展示出土文物,观众达600万人次,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二,在医疗卫生方面传承中医。中医中药是我国民族生存和发展积淀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我国人民几千年在日常生活中与疾病作斗争积累的丰富经验,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半数以上的城市居民和几乎全部乡村居民靠中医、中药治病。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卫生系统组织城市医务人员以巡回医疗队(以下简称“医疗队”)的形式支援农村卫生工作,这成为提高农村公共卫生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推进了传统中医药的挖掘和传承。1965年1月,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提交的《关于城市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防病治病工作的报告》提出,卫生部正在重点抓两项工作,其中一项“是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防病治病工作”,并提出“城市卫生人员到农村防病治病,开展巡回医疗,今后应该像干部参加劳动一样,作为一种制度”。1965年6月,毛泽东和身边医务人员谈话时说:“中国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农村,不为农村服务,还叫什么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六二六”指示发出后,卫生部于9月发出《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提出,“今后要做到经常保持三分之一的城市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在农村”。在中央同意卫生部党组的报告后,全国各地掀起了省、市、县医疗机构卫生人员下农村送医送药的热潮,大批城市医务人员被下放。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和农民收入较低,巡回医疗过程中,医生们尽量使用价格低廉的中草药为农民救治常见病、多发病。比如用马齿苋、芥子泥等中草药治疗痢疾、小儿消化不良、哮喘等。医务人员通过探索简单低廉的中医疗法和民间的土偏方,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和应用,将中国的传统医学技术发扬光大,这也是城市医务人员下乡为民服务的意外收获。
2.“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左”的偏差
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开始,党内“左”倾思想错误逐渐严重,对传统文化展开了过激批判与否定,造成了两个方面的严重后果。一方面,政治批判取代学术研究,并一度造成对待传统文化的误区。1958年3月,陈伯达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上作《厚今薄古,边干边学》的报告,批判“言必称三代”、脱离实践的学风,提出学术界不要总是面对古代、背对现代和将来等内容。毛泽东在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间接表扬了陈伯达的这篇讲话,认为其具有“破竹之势”。“厚今薄古”论的提出,是为了实现研究传统文化为现实政治服务,但由于该命题的模糊性,导致在传统文化领域出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问题采取粗暴态度、“一片打倒声”、“历史几乎成为黑漆一团”的现象。另一方面,到了20世纪60年代,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重新提出“阶级斗争为纲”,“左”的思想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在文艺界展开了批判,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观点展开批判。1963年12月,毛泽东就文艺工作作出两个重要批示,影响了文艺工作发展方向,对文艺界提出尖锐的批评,给文艺界造成极大的震动。文艺界的整风和批判主要体现在戏剧界,展开对昆曲《李慧娘》、京剧《谢瑶环》等戏剧、电影的批判,严重破坏了“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使得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和文学著作受到了批判,影响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左”的错误在意识形态和文艺界一直持续,是“文化大革命”在文艺界的最初表现。
戏曲领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的重要领域。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提出的“两条腿走路”与“三并举”的正确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没有得到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一些领域出现了不适当地批判戏曲界的代表人物和部分作品的现象,给戏曲队伍和戏曲工作造成了消极影响。这十年对戏曲界的摧毁是非常严重的,许多剧团被解散,从业人员受迫害,许多作品遭到错误否定。由此,传统戏曲的传承步入艰难的境地。
红卫兵有组织地对很多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从1966年6月起,红卫兵喊出“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提出要打破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破四旧”运动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许多古书文籍、珍贵文物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甚至发展到打人、抄家、乱砸乱烧。红卫兵等捣毁了许多具有高度建筑艺术价值的宫殿、寺院、亭阁和具有历史意义的古牌坊,砸烂了无数精美的神像、佛雕,焚烧了价值连城的古籍、经典、档案材料。传统的节日也受到限制,比如禁止人们吃月饼、赛龙舟庆祝节日。在“破四旧”运动中,批判和恶意曲解孔子的儒家思想。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文章《孔丘其人》曲解孔子的一生。在这篇文章中,“孔丘被描绘成‘甚至在他七十一岁重病在床的时候,听说齐国新兴地主阶级杀了奴隶主头子齐简公,夺取了政权,还拼命挣扎着爬起来,摇摇晃晃地去朝见鲁君,再三请求讨伐’”。1966年年底,红卫兵到曲阜“讨孔”,焚毁、砸烂古典书画、对联、文物等6638册,一次焚毁和当废纸处理的珍贵资料达1万余斤,计10万多册,孔林中的1000多块石碑被推倒。在这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遭到极大破坏。
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实行了全盘否定,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四人帮”通过曲解《吕氏春秋》等史学著作开展影射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打倒当代孔老二”“打倒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等直指周恩来的标语,掀起了新的儒法斗争史,将儒法斗争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批林批孔”运动的全面开展中,把孔孟之道作为阴谋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武器进行批判。
直到1975年邓小平复出后,他领导中央对文艺工作进行调整。邓小平力促文艺调整,提出文艺要搞百花齐放,不要一花独放。邓小平组织人调查文艺界状况,向毛泽东转呈文艺、教育界人士反映情况的材料。经中央政治局批准,一批被禁播的电影、戏曲陆续开禁。1978年4月,文化部决定恢复所属艺术团体的建制和名称,之后文化部为大批受迫害的文艺工作者平反,文艺工作才恢复正常,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才从全盘否定逐渐转变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加以弘扬和继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