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学习专栏

    从传统到现代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①

    2025-01-17 16:37:1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开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中的原创性贡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依据。党在新时期围绕“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形成了科学的传统文化观,具体而言: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经历了以批判为主、由破到立、弘扬与建设并举的转变,与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做法相适应产生了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基本成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汲取了科学方法、提出了社会理想并明确了价值追求。总结新时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教训,将有助于在新时代接续推进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发展,特别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中华文化立场以及坚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回应时代问题等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一  新时期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新时期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做法不仅直接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而且关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别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相结合,以批判、继承、发扬和建设的整体态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1.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批判中继承传统文化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过去对待传统文化的经验教训,恢复正确的文化路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提出“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以辩证的、历史的方法“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却并未肃清思想政治中的封建主义残余,这内在地决定了党在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必须以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思和批判为前提。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明确指出,封建主义的残余包括"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上下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平等现象",等等,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方面需要明确划清三个界限:其一,“划清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界限”,明确文化建设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其二,“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明确社会主义民主相较于封建主义专制的历史进步性;其三,“划清封建主义遗毒同我们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而产生的某些不科学的办法、不健全的制度的界限”,实事求是地推进文化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文化主张和方针,提出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事业要继续实行“双百”方针,这成为全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共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展,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逐渐成为人们重点关注和把握的问题。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强调:“新中国的成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开始了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自从我们国家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更赋予这个复兴新的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这个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会议不仅突出了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而且第一次使用了“中国文明的复兴”的崭新提法,充分体现了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需要强调的是,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伴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但因为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对待传统文化时把历史任务主要集中在通过反对落后腐朽的封建思想残余以扫清思想障碍的问题上,因而并没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汲取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养料,加之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袭和否定传统文化论断的发酵,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为此,邓小平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2.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与时俱进地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完成了“由破到立”的转变。1989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中强调,从国际视野来看,一个自身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国内发展实际来看,吸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的现实教训,需要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他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时分清精华和糟粕,使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新时期焕发新的活力。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和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使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凸显。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并强调“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对待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批判和继承的层面,还要把重点放在如何发扬的关键问题上,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完成由“破”到“立”转变的根本性标志。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列入党的基本纲领,并在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指明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江泽民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集中表达了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辩证发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积极贡献。党的十六大在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民族优秀文化作为当代社会发展资源具有的价值,特别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摆在更高的地位。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3.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与建设中华文化并举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进入21世纪,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世界交往普遍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往来日益频繁,面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政策,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才能保持自身在世界历史中的民族性。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以弘扬创新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观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弘扬和建设并举中推动中华文化的整体发展。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讲演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既是古代中国的精神支柱,也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之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既源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又立足于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弘扬和建设中华文化的相关内容集中体现在:其一,首次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命题;其二,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即“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其三,提出并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该体系的总体框架,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渊源,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2011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弘扬中华文化”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构成,以此为标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一以贯之的态度,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
    来源:《从传统到现代》FJO承德市口腔医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