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新时代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成效
新时代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有序践行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找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可行路径,而且通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自身的文化现代化,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以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精神资源和思想滋养。概括来讲,新时代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成效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深化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事关新时代党如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创新的基础。毛泽东指出:“要敢想、敢说、敢做、敢为,我们敢想、敢说、敢做、敢为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和基础架构,展现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核心内涵和基本要义。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是中国共产党创造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重要抓手。在文化地位上,马克思主义在与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阶段性发展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意志和精神利益,从根本上规定着新时代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表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确保新时代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的必然要求。在文化制度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新时代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实践形式和重要制度载体。这一根本文化制度是防止异化和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和制度安排。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规定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在基本的理论前提和制度保障方面有效防止了“以儒代马论”和“以马废儒论”的极端错误倾向。总之,坚决反对弱化和边缘化马克思主义,深入且有效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是党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坚守政治立场的鲜明体现。
2. 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本体,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如果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应有认知,就会因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不足而失去本土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共产党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在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中承担起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使命。一方面,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出发,始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作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推动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全部理论创新,都在坚守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文化生活的执着追求中着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着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出发,始终成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将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作为使命的直接体现。有学者认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时代发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对历久而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发掘、继承、弘扬,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内生动力,通过现代文明的成功推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生了历史性的提升和飞跃。”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以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角色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
3. 切实确保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与时俱进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成就非凡的历史征程中,不断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立场,坚定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党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本体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人民立足中华文化实际,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对于这一点,我们理应具有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掌握。同时,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指导思想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的价值导向下,确保党的指导思想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实践路径和理论遵循。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势必要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倘若缺乏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清醒和实践主动,党的指导思想就会失去实现与时俱进的本土文化支撑。可以说,党的指导思想是需要创新的关键领域,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必须保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在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任务和推进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创新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传统文化定力,切实走出一条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的党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确保党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规定下体现出先进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色。
4. 持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衡量是否站稳人民立场的重要标准,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中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一个政党靠什么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政党政治立场的重要体现。作为重视精神作用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就通过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为党和国家接续解决人们的精神利益问题作出了卓越探索,积累了成功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先进经验。在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拉开帷幕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探索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如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问题。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邓小平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中心地位规定更具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就告诉我们,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进一步讲,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坚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价值导向,就会失去推动力量,面临难以高质量推进的必然性。毋庸置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基础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更加深厚的物质铺垫。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坚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导向,聚精会神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出发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稳步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达到了文化民生福祉新高度,进一步形成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合力,对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了精准满足。
5. 强力助推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雄辩地说明,建设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只有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的文化建设,坚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航向,在正确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站稳立场,才能切实体现党的文化先进性。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时期,党始终主动增加理论创新成果的优秀传统文化含量,在有效推进自身文化建设中成为始终代表人民文化利益的先进政党。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要求全党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文化建设自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进行了体现时代特色的深度推进。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这样的原则,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很明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内含于中国实际之中,是中国实际的组成部分。而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就离不开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邓小平在这里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要承担起将马克思主义与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任务,深刻阐明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也始终重视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主体塑造。总之,文化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恢宏实践,与党的文化建设内在联结,有效汇聚成了推动党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文化支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