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新时代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推进
新时代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为全面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当前,走出一条具有深厚历史基础、广泛现实依据和鲜明未来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发展道路,理性推进新时代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实践,是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1. 立足传统文化发展新阶段,完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机制体制
新发展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升级发展的文化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也自觉地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坐标,进入向更高发展阶段过渡的时空格局。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把握传统文化新发展阶段历史特征和现实要求的基础上,以文化强国战略为主线,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为时间依据和路线走向,有效推动党的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在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实现质的突破。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战略自建立以来,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救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化建国”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文化兴国”的接续转变。直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战略任务,拉开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帷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基础作用。他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他在这里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凸显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关照,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立足于文化发展新阶段,我们要科学掌握和有效践行新时代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核心要义,牢固树立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文化情怀,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性环节,增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机制体制创新的整体性和深入性,不断拓宽和延伸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中的作用广度与深度。
2. 构建传统文化发展新格局,开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局面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并引领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他在这里所强调的“自立自强”“自主创新”都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视、挖掘和利用。为此,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包括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格局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新发展格局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持续深化对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格局的规律性认识,主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过程中的文化支点作用,以全面改革传统文化产业结构和传统文化事业结构为主要抓手,始终以强大的优秀传统文化战略定力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传统文化支撑。
新时代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反映了我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是确保新时代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沿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正确前进的根本保障。新时代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格局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同时也为新时代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广泛而深入的文化发展环境中,只有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系统性和长期性特征,进一步强化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格局的战略导向和目标导向,重视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动力作用,为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提供适宜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才能实现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格局的主体全民化和实践常态化,使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格局成为人民自觉而长期的实践。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大势,聚焦构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新格局的历史任务,突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在顺应和引导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在构建传统文化发展新格局中的动力作用,在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格局的过程中奋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3. 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理念,走辩证法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这不仅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念,而且具体回答了新时代应该“实现什么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怎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这个重大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在五大发展理念中,与做好新时代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最为相关的就是协调发展。这要求我们以协调发展战略为主要着力点,全面、完整、准确地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矛盾统一体的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中把握优秀传统文化,防止出现主观盲目割裂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完整性,走出一条辩证法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道路。
优秀传统文化协调发展的实质是中华传统文化内部构成要素与外部事物实现对立统一,是在相互促进中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形态,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与外部事物协调共处于社会矛盾体系当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糟粕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矛盾统一体中实现着对立统一。不管是中华传统文化内部构成要素协调发展,还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矛盾体系中与外部事物协调发展,都不能盲目割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因为这会否定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整体性的前提下,辩证地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增强其生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推进传统文化协调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通过辩证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向对立面方向转化,努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互为促进的文化发展态势。这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协调发展是由内而外层次递进的过程,只有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理性把握,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合理改造,才能不断增强党和人民贯彻传统文化发展新理念的思想自觉和实践主动。
4. 以人才强国建设为契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更快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建设和文化的现代化建设统筹推进。这是因为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先进主体,体现着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主体先进性,而且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增强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精神力量中最基本的源泉。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理应以社会主义人才强国建设为契机,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境域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人才的先进主体作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厚铸人才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人才强国是新时代坚定人才培养自信的必然要求,是优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主体结构的重要抓手,同时体现了新时代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主体要求,是推进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文化建设上,要重视人才培养,注重培养民族精神。”优秀传统文化人才作为具备自觉意识的先进队伍,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人才强国的重要力量,为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结构提供了更具民族底蕴的智力基础,而且是确保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沿着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主力军,承担着历史和现实赋予的传统文化使命。如果没有传统文化人才的积极作用,我国人才强国建设就会失去关键主体力量。新时代人才要体现中国特色,就必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党领导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战略指向和目标导向,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干事创业的动力,从而从主体方面夯实人才强国建设的传统文化基础。
新时代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基于满足党和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人才战略需求,着眼于人才强国建设和事关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前沿,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事实上,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必须在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根本指引下不断壮大优秀传统文化人才队伍,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人才队伍结构转型升级,增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人才支撑。因此,在新时代境域下,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强国道路前进,就必须推动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实践演化,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历史主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革命性实践中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党和人民接近和实现人才强国目标提供重要主体支撑。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集中体现着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智慧与现实方案,理应给予高度关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与传承。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站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战略高度系统思考、深刻领悟并聚力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与实践,才能为我国在保持民族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