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客观需要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的强盛与文化的兴衰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从成立之初就担起了振兴中华文化的使命,在新时代更是肩负着要在2035年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远景目标的历史重任。经验表明,一个世界强国的崛起除开经济、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提高外,另一方面必然表现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文化软实力作为衡量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水平事关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是建设文化强国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必然要求我们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文化对外影响力、对内凝聚力以及建成文化强国目标推进力的统一结果,其仰赖的价值底蕴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注入源源不绝的生机与活力,努力缔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文化强国,重在文化,旨在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文化虽是软实力,但是我们要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硬任务。一方面,文化强国内蕴的巨大的文化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表现为人民文化素养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文化产业事业、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等。新时代要把抓紧、抓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另一方面,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层叠频出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要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角逐的过程中取得一席之地、占得先机,就要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从容应对风险挑战,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不断向着文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
推动“两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实现“形于中”和“发于外”的价值引领,需要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好,而文化建设也只有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潮流才能凸显文化的内蕴和价值,才能永葆文化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认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伴随着时代境遇的变化,其原本意涵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动,与当下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地方,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通过结合当今时代发展需求来拓展、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和精神内蕴,转化、创新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使其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语境,因时而进,才能实现传统文化自身的升级优化和赓续发展,再现以及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使之在国家治理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而更好地用文化力量来推动社会发展,服务于文化建设事业。
推动“两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完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能离开我们文化的本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资源供给库和精神支撑,必须要经过现代的洗礼,使其与当下时代条件相契合,从而达到中华文明的复兴以及新文明跃升的目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证明,人们只有在已有的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和传统文化才能承承相因,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发扬光大。”对待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必须要继续深挖与梳理其与当今时代相贴合的价值意蕴,提炼出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新时代的人文语境以及社会发展任务,来提炼优化传统文化资源,使传统文化中引导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能够发挥其跨越历史时空的魅力和价值,最大限度地契合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促进社会发展滋补养分,不断丰富文化发展的精神向度和价值尺度,推动文化软实力由内向外综合提升,形成具有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中国先进文化,从而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成提供十足的底气支撑与深厚的依靠力量。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把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联起来,是对延续我们国家民族命脉的中华文化的敬畏与珍惜,同时也是对创造新的文明形态的前瞻。从此种意义上来看,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创新转化互为条件、互为依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优化赓续,而“两创”又能够为建成文化强国提供更为饱满的精神底色和坚实的力量根基。这对于在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推动“两创”有利于在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道路与意识形态的指导密切相关。只有在正确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才能确保文化建设的方向不脱轨、不偏航。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是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思想与文化的对接与碰撞,更不是用教条的、本本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文化建设,而是通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深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内蕴,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助推传统文化的创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有效融通,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转化创新过程中的逻辑进路,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意涵,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竭的生机和动力。
推动“两创”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承载着我国深厚悠久的精神文化力量,是中国人民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象表达,是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推陈致新。与此同时,其作为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指向标,又指引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能够为主流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文化滋养,不断增强其价值引领力和时代号召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强化教育引导,注重实践养成,能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其适合社会发展需要,贴合人民群众要求,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推动“两创”有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能称得上真正的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至关重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宝贵资源和深厚根基,通过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有利于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活力。当下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交锋碰撞激烈,文化多元化和世界性日益凸显,只有不断从中华文化中汲取知识智慧,不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更新与升级,才能在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赢得优势,才能凝练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的理念、主张和方案,才能构建出彰显中国立场和中国智慧的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在国际上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从而加快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推动“两创”有利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具有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提升人民文化自豪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功能。在我国物质文明不断提升的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地向精神文化领域转移,这对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是文化、文艺发展的源泉,只有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以及道德规范,创新文艺内容和表现形式,“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才能推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文艺产品,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动“两创”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对于建成文化强国来说意义重大。文化事业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心任务。文化产业体系作为链接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中间环节,能够把文化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强劲的文化竞争力,从而有利于文化软实力的擢升。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体系的建构,对内有利于焕发人民的文化热情,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同时也能提升中华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伟大目标的实现。 |